中心大事记

发布者:范志锋发布时间:2023-05-24浏览次数:10

示范中心大事记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开赛

学校举办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推进会

张文博副教授参加FAO《可持续水产养殖准则草案》审议工作组政府间会议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方农业农村局网站等媒体上发出海大声音。

11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海海洋大学:让绿水青山变成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打造大闸蟹特色产业助推延安黄龙经济发展。黄土高原上竟能产出大闸蟹?人们很难将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与在水里生长、对环境要求高的“清水大闸蟹”联系到一起。由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淡水蟹生态养殖岗位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历时8年,将大闸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对口帮扶到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实现当地大闸蟹产业从无到有,有效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养殖产业推动生态旅游,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特色养殖+特色旅游”的发展新模式。


1016日,《解放日报》整版聚焦:海大写就篇篇好“论文”。聚焦种质,创制水产“芯片”。研发团头鲂“浦江2号”,生长速度比基础群体提升34.2%38.3%,体重变异系数<10%,耐低氧能力提高27.0%。在10省市进行生态养殖,养殖面积累计超过6万亩,养殖效益比普通团头鲂高15%20%。采用人工诱变和单性育种技术,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和第三个坛紫菜新品种“申福2号”,均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晚熟和耐高温等优良特性,两个新品种在浙闽沿海累计推广超过10万亩,增产20%以上。按照配套系聚合育种的技术路线选育出来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选育起始于2004年,具有生长速度快、步足长、额齿尖等特点,在产业界有“大长腿”之称,目前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市区养殖。“江海21”育种过程中将科研院所、良种生产单位、技术推广机构、公司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资源与人才联合起来,建立了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联盟,形成了边育种、边生产、边应用、边产生效益的水产生物育种格局。培育“康乐蚌”、三角帆蚌“申紫1号”及“申浙3号”等多个珍珠蚌新品种,创新大规格珍珠插核技术和再生珍珠培养技术,创建蚌鱼混养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825日,宣城市农业农村局:824日,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宣城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宣州区种植业局等单位共同组成专家验收组,对位于宣州区洪林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上海海洋大学宣城稻渔综合种养科研基地实施的“稻—虾—蟹耦合养殖模式研究”项目进行现场验收。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课题“渔农工程化耦合生态种养技术及模式”的子课题。专家组通过现场察看、抽样测产、听取汇报、查看资料、质询相关问题等程序进行现场验收。


725日,新民晚报:均为全球首创!浦东两所高校的科研团队取得重要突破。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李名友、桂朗团队关于鱼类精原干细胞系体外诱导精子发生研究取得进展:体外长期稳定培养的马口鱼精原干细胞系可被鱼类性腺体细胞诱导生成精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杂志上。这是上海科学家团队在全球首次建立的经济鱼类长期培养精原干细胞系,且体外产生的精子能存活长达800天,为精原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基础,也为保护鱼类濒危物种、优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鱼类育种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1029日,文汇报:活了四亿多年,它比恐龙还要古老!上海海洋大学团队助力“蓝血居民”满血复活。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胡梦红团队在鲎营养需求和体能恢复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筛选出可使鲎免疫机能快速恢复的营养补剂和注射针剂,为稚鲎人工增养殖和成鲎体能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正值第八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之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联合主席单锦城教授正式宣布胡梦红团队成为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成员。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113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到上海海洋大学调研,指导学校“双一流”建设、就业等工作。先后参观了上海海洋大学“双一流”建设展、远洋渔业科技馆、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上安全和救助训练中心实验室、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并在行政楼717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并进行现场交流。


  

1122日,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与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举行中心组联组学习,围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积极融入临港新片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进行学习研讨与现场调研,并就深化校地合作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出席活动并讲话。党工委领导一行参观了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生态环境展、“双一流”建设成就展、FAO水产生态养殖中心、远洋渔业科技馆等场馆。陈金山与相关负责人亲切交流,希望学校在海洋产业、生物医药、深渊科技、人才发展等方面持续努力,为临港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27日,葡萄牙新任驻上海总领事夏思雅(SílviaInácio)、经济商务事务参赞陆叶斯(LuísCosta)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王宏舟、副校长江敏会见了来访客人,特聘教授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阿德利诺•卡纳里奥(AdelinoCanario)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和专家参加座谈会。中葡双方表示在教育合作方面拥有广阔的空间,期望继续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夏思雅一行参观了学校“双一流”建设成果展,双方就后续的合作计划达成共识。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20224月,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市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的申报工作通知要求,经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国际组织专家组面试,最终水产与生命学院14名研究生(其中博士4人、硕士10人)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实习岗位,开展为期1年的线上实习。在上海海洋大学挂职于FAO的李慷博士指导下,6FAO实习生开展工作。以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性发展,加速蓝色转型为目标,以出版《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案例》与《水产养殖机械手册》为任务,学生积极参加FAO官员定期举行的网络工作会议与研讨会共计8次。确定了案例与手册的大纲内容、案例文献搜集与手册排版等内容。目前已完成手册内容,后续将继续完成案例文稿、修订手册等工作。

721日,水产与生命学院李名友和桂朗团队开创性的应用鱼类生殖干细胞培养技术,首次建立了马口鱼的精原干细胞系和长江刀鲚的性腺体细胞系,通过体外长期培养后成功产生精子,突破了目前世界范围内无法长期培养经济鱼类生殖干细胞的问题,为鱼类濒危物种保护、重要经济鱼类种质创制、生殖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此次两项研究成果以“Generation of a Normal Long-Term-Cultured Chinese Hook Snout Carp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Line Capable of Sperm Production In Vitro”(链接: https://www.mdpi.com/2079-7737/11/7/1069 )和“Establishment of a Coilia nasus gonadal somatic cell line capable of sperm induction In Vitro”(链接:https://www.mdpi.com/2079-7737/11/7/1049 )为题发表于Biology上。

818日,由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马旭洲副教授、王春高级工程师、刘至治副教授和邹华峰博士组成的上海海洋大学暑期教授博士服务团一行4人,与松江区水产推广站站长张友良、江芝娟,来到“松江模式”的示范点——松江区石湖荡镇的上海金泖水产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总经理王惠良、经理顾永芳,赴池塘查看河蟹生长情况、交流养殖经验、探讨河蟹抗高温度酷暑良策,,构筑和谐生态系统,保障生产平稳有序。

823-24日,由上海市药学会主办,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处、研究生院、食品学院、海洋生物医药临港科创平台承办的国际海洋生物医药高峰论坛暨上海海洋药物学术会议在临港举办,会议以“创新海洋生物技术体系,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会举行了海洋生物医药临港科创平台专家聘任仪式,由科技创新处副处长孙筱和为陈良标、吴文惠、曹缨、张俊芳、刘克海、祖尧六位首批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

92日,养殖设施与设备岗位专家刘兴国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院渔机所)、鳜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专家赵金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姜启军教授(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站站长周文宗研究员(上海市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李名友教授及相关团队成员共同前往崇明区陈家镇裕安养殖场、上海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开展产业需求调研。贯彻落实产业体系加强体系内外联合,整合智力解决产业关键问题的指导思想,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上海试验站联合体系岗位专家积极开展产业问题调研,助力上海特色淡水鱼产业发展。

917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王成辉教授团队,联合学院李晨虹教授、德国波茨坦大学Michael Hofreiter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吕国庆教授等研究人员,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结合BioNano光学图谱和Hi-C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进行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获得了染色体水平的精细基因组图谱。该研究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的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组资源和平台,为提升养殖生产与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指导。相关成果“Omics data unveil early molecular response underlying limb regeneration in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922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谭洪新院长、罗国芝教授、刘文畅博士一行专程至沙漠农夫常州养殖基地参观。谭院长与罗教授盛赞基地的养殖规模,参观了现场的水处理系统,认真观察了刚刚投放的虾苗和成虾,并与我司养殖团队专门就“实验室标准VS实际生产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六届蟹文化节暨2022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如约而至,向上海广大市民和全国消费者又一次呈现大闸蟹盛宴和文化大餐。此次大赛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第12次联合举办。虽受疫情影响,仍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等8地近100家单位选送的23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第4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2),上海海洋大学33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1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水产与生命学院陈良标、王有基、杨金龙、孙诤、沈玉帮、彭司华、任建峰、王浩、潘宏博等9名教师上榜。

115日,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在上海海洋大学揭牌。次日,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召开了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由上海海洋大学成立的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将依托海洋生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家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紧扣国家种源安全需求,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开展水产抗逆种质挖掘和抗逆分子育种、水产抗病良种创制和疫病防控、水产生物品质形成机制和良种创制、良种繁养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建立良种推广标准体系,服务国家水产种业发展需求,成为国家水产种业创新重要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水产种质创新平台。

1124日,上海海洋大学与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洞庭湖中心”)举行产学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仪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水产与生命学院B102室进行。洞庭湖中心党总支书记、中心主任李本超,洞庭湖中心副主任黄代中、鲁志军和田琪,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潭洪新教授、副院长陈再忠教授、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主任(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李晨虹教授,及工程中心主要成员出席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