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以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学、捕捞学3个二级学科)为基础,主要服务于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原水生生物学)4个本科专业,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水产及相关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学位体系;拥有水产养殖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捕捞学、渔业资源学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水产养殖、捕捞学、水生生物学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建有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4个上海市教育高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2个;拥有“鱿鱼钓技术组”、“金枪鱼技术组”和“大型拖网技术组”3个中国渔业协会远洋渔业分会的行业性技术组。2008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实施的学科评估中,我校水产学科排名第二。
    实验教学中心近10年的建设又极大地推动了水产科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之前,教学为生产服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1912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在渔捞科建立了生物学实验室。1921年学校增设了养殖科,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水产增养殖学方面的内容。1952年,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高等水产院校,率先设立了渔业资源实验室。
    在此阶段,根据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需要,水产科学的学科、专业经历了数次名称的变革。仅水产养殖就有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等,有时综合合并,有时又细化分开;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涵盖海洋捕捞、渔业资源、渔政管理等多个方向或专业名称。
    1995年,我校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海洋渔业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项重大教改课题,经过两年多调研,提出水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归并为“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两大专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结合多年的产学研教育改革实践,这  2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水产科学人才的培养从最初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到之后的基础应用人才,从最初朴实的“教学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九十年代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水产科学人才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性、注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基本确立。
    围绕教改的成果,与之相配套的水产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但中心的实验课程分散在不同的学院,空间、资源、师资的条块分割现象客观存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数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改革。

第二阶段:1998-2005年,拓宽口径,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水产类专业下设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技术,且均为国管专业。这是对我校前期教学改革思想的充分肯定,也进一步促使我们重新思索水产科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即从原先特别强调的专业导向性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宽口径转向,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专业内涵建设与改革。2003年,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立了全国首个“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此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2002年,成立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打破院系和专业界限,将原先分属于不同学院的教学实验室进行整合,建立统一实验平台,统一规划管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进行中心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实校院两级管理,从而对实验室、仪器设备、指导教师等进行更优化的配置。 建成一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验教师组成的专兼职结合高水平师资队伍,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补充、增设了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加强中心实验教学内涵建设,突出实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或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  设立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统筹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这一阶段,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实践”获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行业性高校依托特色学科面向地方经济建设调整本科专业结构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海洋渔业技术学、养殖水化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4门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水产类12门专业课程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
  中心承担了19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实验课程尚依附于理论课程中,综合型、研究型实验占全部实验项目的10%。

  第三阶段:  2006年至今,狠抓质量工程,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国家渔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我校自身发展的定位,于2006年启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包括水产科学在内的我校六大主干学科平台,将专业建设纳入相应的平台中,培养方案分为综合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三大模块,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多规格”的要求。实验中心围绕新一轮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
   构建了4类功能实验室和平台:由13个教学实验室组成的学科基础功能实验室、10个教学实验室组成的专业特色功能实验室、6个实验室组成的综合训练功能实验室,以及水产科学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平台。中心实验室使用面积达7120平方米。
 建立了  “一条主线、两种手段、四个模块”的全方位、全程化教学体系。即通过实验室软件与硬件建设,在学科基础、专业特色、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四个不同模块对学生加以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应用和创新能力。
   改变原先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现象,实验单独设课;同时设置“集中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水产科学类专业中25%的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活动。               
  承担了4个专业的31门实验课程,开设218个实验项目,每年接受学生千余人,每年完成约250000人时数的实验教学工作量。
在此阶段,水产科学的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得2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上海市教育高地;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又有3门课程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2007年,中心入选“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实验教学先进集体。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实验中心现有专职教师和实验管理、技术人员35名,兼职教师38名。专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中正高级9名,副高10名,博士13名。中心拥有教学仪器设备3346件,价值约2523万元人民币。
  近五年,中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879篇,其中SCI和EI收录80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包括1项公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其他奖项16项。申请专利40项,已授权19项。主持或参加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  5万元以上经费的课题205项,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其中国家支撑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70项。同时,还参与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如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水产学科白皮书、中国渔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上海市教学团队2项。获全球水产养殖联盟终身成就奖、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成就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农业部科技入户首席专家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3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以及其他省部级个人奖项十余人。
  在学生培养方面,通过中心实验教学各环节的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近五年本科生发表论文26篇,学生获得创新及社会实践奖项共5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上海市级20项。本中心的“水族诊所”、“科学商店”、“科技创新”等项目,在引领学生走出象牙塔,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方面卓有成效。2005届学生王文龙利用所学水生生物、遗传育种等知识成功进行了海月水母人工繁殖;2006届学生罗武松的国家珍稀动物—松江鲈鱼的繁育;每年我校学生参与的长江、东海等的增殖放流项目等,均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近10年的建设,已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多功能、现代化、开放式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科技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基地,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已基本具备创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条件。我们相信,经过国家和学校持之以恒的大力支持和重点建设,经过广大教师和中心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本中心的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必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提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水产科学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