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1998之前,教学为生产服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1912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在渔捞科建立了生物学实验室。1921年学校增设了养殖科,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水产增养殖学方面的内容。1952年,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高等水产院校,率先设立了渔业资源实验室。

在此阶段,根据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需要,水产科学的学科、专业经历了数次名称的变革。仅水产养殖就有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等,有时综合合并,有时又细化分开;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涵盖海洋捕捞、渔业资源、渔政管理等多个方向或专业名称。

1995年,我校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海洋渔业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水产养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项重大教改课题,经过两年多调研,提出水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归并为“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两大专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结合多年的产学研教育改革实践,这2项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水产科学人才的培养从最初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到之后的基础应用人才,从最初朴实的“教学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九十年代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水产科学人才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性、注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基本确立。

围绕教改的成果,与之相配套的水产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但中心的实验课程分散在不同的学院,空间、资源、师资的条块分割现象客观存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数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改革。

 

第二阶段:1998-2005年,拓宽口径,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水产类专业下设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技术,且均为国管专业。这是对我校前期教学改革思想的充分肯定,也进一步促使我们重新思索水产科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即从原先特别强调的专业导向性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宽口径转向,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专业内涵建设与改革。2003年,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立了全国首个“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此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2002年,成立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打破院系和专业界限,将原先分属于不同学院的教学实验室进行整合,建立统一实验平台,统一规划管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进行中心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实校院两级管理,从而对实验室、仪器设备、指导教师等进行更优化的配置。建成一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验教师组成的专兼职结合高水平师资队伍,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补充、增设了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加强中心实验教学内涵建设,突出实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或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设立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统筹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这一阶段,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实践”获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行业性高校依托特色学科面向地方经济建设调整本科专业结构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海洋渔业技术学、养殖水化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4门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水产类12门专业课程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

中心承担了19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实验课程尚依附于理论课程中,综合型、研究型实验占全部实验项目的10%

 

第三阶段:2006年至2016年,狠抓质量工程,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国家渔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我校自身发展的定位,于2006年启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包括水产科学在内的我校六大主干学科平台,将专业建设纳入相应的平台中,培养方案分为综合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三大模块,充分体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多规格”的要求。实验中心围绕新一轮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

构建了4类功能实验室和平台:由13个教学实验室组成的学科基础功能实验室、10个教学实验室组成的专业特色功能实验室、6个实验室组成的综合训练功能实验室,以及水产科学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平台。中心实验室使用面积达7120平方米。建立了“一条主线、两种手段、四个模块”的全方位、全程化教学体系。即通过实验室软件与硬件建设,在学科基础、专业特色、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四个不同模块对学生加以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应用和创新能力。

改变原先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现象,实验单独设课;同时设置“集中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水产科学类专业中25%的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活动。获得2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上海市教育高地;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又有3门课程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2007年,中心入选“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实验教学先进集体。中心队伍在学术论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学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同时,还参与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如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水产学科白皮书、中国渔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等。2009年获批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012年通过验收。

 

第四阶段:2017年至今,建设双一流,综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

上海海洋大学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示范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个性化措施与共性化要求相结合,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放大实验室育人功能。在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外交流、科普教育及服务西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示范辐射作用。结合我校世界一流特色大学建设目标,以建设一流水产学科为契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一流科教平台、汇聚一流师资队伍、开展一流科学研究、培养一流人才。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不断发展建设,支撑我校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等14个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是上述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性训练的重要平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和适应国际前沿科技发展动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培养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学生成为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或才华出众的科研领军人才,具备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能力。

培养复合型创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业和创新的能力,具备项目策划、团队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创业和创新领域取得成功。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注重道德品质和社会公益意识,并以人类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

通过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海海洋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