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教学理念

上海海洋大学在建立和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始终坚持 “实验教学为创新型和复合型高素质水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水产学学科专业建设服务”这一宗旨,坚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和“重视实验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针对“水产学”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构建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层次清晰、模块多样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使本中心的实验教学能够始终顺应我国水产科学发展的需要和方向,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水产行业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任务,对水产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中心正是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实验教学体系;特别是当前,在制定和完善新一轮实验教学体系时,我们坚持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以及《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提出的,中国要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把“水产品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作为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明确了水产养殖要从单纯产量型向质量型、环保型的“绿色水产”转化和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面,提出了“负责任捕捞”的新概念,从而提出了对水产学高级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为水产学学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等改革指引了方向。

为此,我们对中心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建立了“一个目标、两个手段、四个模块”的全方位、全程化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软件(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与硬件(实验平台)建设”两个抓手,和在“学科基础、专业特色、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四大实验教学功能模块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认知、应用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学科基础、专业特色模块重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从而为下一阶段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奠定基础。综合训练模块重在应用,主要是指在一二年级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进入三四年级阶段学习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水产养殖、资源增殖保护和渔业捕捞等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而科技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对水产科技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通过为其搭建一个个装备精良的实验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开拓、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对水产科技的兴趣,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试身手的舞台,锻造他们对科学不断追求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更为他们日后走入水产科技研究的殿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

2001年,学校成立了“实验室改革工作小组”和“教学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了“上海水产大学实验室建设规划”“上海水产大学实验室管理条例”等,对全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实验技术队伍聘任与培训、实验室科学管理、实验技术成果奖评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2002年,学校成立“实验室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室工作专家委员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小组”,正式成立 “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046月,颁布了《实验、实践管理制度文件汇编》,其中包含了“实验教学工作实施细则”、“学生实验及考核暂行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学生实验守则”、“学校关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同年起,学校每年投入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校内各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以课程建设形式拨款开展实验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上海市级基础上,拨专款用于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实验的推进,同时争取国家级和市级各类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

本中心亦根据国家和学校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制定了适合水产科学实验教学特点的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细则》、《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规程》、《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大学生创新实验细则》、《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则》《仪器设备和器材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对各级实验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活动的组织、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实验室的建设措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展等进行了较为翔实的阐述,从而确保了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的落实。

2002年发起“实验室改革大家谈”主题讨论,在实验室布局、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实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2005年起,学校定期举办“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系列讲座与报告”,在会上交流实验教学与管理经验。20085月,上海水产大学正式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于同年9月整体搬迁至东海之滨的临港新城。为此,学校不但专题讨论了“新校区实验室建设规划”,在《2008年上海海洋大学党政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实验教学要从“硬件和空间”资源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还在新校区新建了总面积达2149m2的水产动物营养与环境中心,目前正在原校实习基地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和改建水产养殖工程中心,届时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心的内涵建设。

此外,学校还每两年评选一次实验实践教学先进集体与个人,表彰先进和交流经验。组建了一支由35名专职、38名兼职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学队伍。在政策上对稳定现有实验队伍、培养青年教师、人才引进和吸引高水平教师加入实验队伍方面作出倾斜和扶植。

3验教学定位与规划

1)定位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定位为根据“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实验教学在水产科学各领域如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等领域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学科基础、专业特色、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四大模块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知、应用、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才能。将中心建设成为符合现代水产科学人才规格要求的应用型和应用基础型创新人才的基地。

2)规划

中心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计划等,继续整合现有教学实验室的格局,以一体化建设与改革为目标,在管理体制、教学体系、实验队伍等方面逐步实施。

1)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遵从“着眼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全面提高投资效益”的指导思想,进行实验室管理体系改革,实现实验室管理体制的“五化”,即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化、实验室建设集约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实验技术人员配置专业化、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化。以促进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为目标,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教学体系创新

构建“学科基础、特色专业、综合训练、科技创新”4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体系。

学科基础实验课程以生物学、工程学和环境学为基础,强调学科大类的基础。对专业特色实验课程,强调以水产科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色为先,要求梳理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率先开展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出版,按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实验课程与项目的改革。这两模块实验课程全部独立设课,专业特色实验课程全部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对于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基地建设,突出实践项目与生产的结合度,强调教学、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同时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及时反馈和补充给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水产科学类专业的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包含野外实践和室内分析检测两方面的内容。如渔业生物资源调查,一方面要在野外采集各类样品,另一方面需带回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这些野外采集的样品同时又将成为下一届学生开展其他课程教学的实验对象等。

对于科技创新平台,突出“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增加创新项目数,使更多学生能参与其中,奖励教师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指导和资助,加强成果转化。对科学商店、水族诊所项目重点扶持。今后做到50%的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活动。

3)实验队伍建设

进行实验教学人事制度的改革,所有教学实验室管理由专职人员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实验指导教师的聘任制度,实验指导教师一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实验室主任为教授岗位,实验教学队伍

建立“赛马场选骏马”的选拔机制;在培养机制方面,拨专项经费,以攻读学位、在职进修、“111”人才工程、市优秀青年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的跟踪管理等培养加大实验教学人员的成才速度;在激励机制方面,加大实验教学奖惩力度,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转变长期以来实验管理、技术人员级别低、待遇低的状况。对于新进教师,实行“一师三证一跟踪”制度。

4)教学资源整合

迄今为止,中心已投入2735元建设经费。从空间布局上看,水产科学实验教学平台(7120m2)可分为4大功能模块实验室,分别为(1)特色专业教学实验室;(2)学科基础教学实验室;(3)综合训练实验室;(4)科技创新实验室。

4大模块的各实验室建设时充分考虑其功能要求,做到资源的合理调配。水产动物营养与环境中心、实训中心等则含有不同大小、可分割、组合的生态研究单元和养殖单元,可以开展水体体积从50L5 m3的各项实验和中小水体养殖实验;捕捞航海模拟实验室则为学生提供全球各个海区风、浪、航道等环境条件;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侧重实用、台套数要求足够等;标本室建设中专门留出专项,用于日常维护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水产科学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室包括两类仪器,一是生物学、工程学、环境学方面常用的标准配置仪器设备,二是一些可组合使用的设备、实验单元单体,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放性思维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不同的教学单元其经费投入有所不同,但其各自的功能都得到了满足,从而使整个教学中心的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5)网络平台建设

在学校公用信息平台,即“三级课程网络平台、学生选课系统、综合教务系统、成绩登陆系统、四级教学评价系统”基础上,建设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平台,分为多个内容:(1)实时信息发布;(2)规章制度;(3)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等信息;(4)实验项目视频材料等;(5)科技创新平台相关内容;(6)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相关内容等。

6)科技创新与服务

实施和完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基础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生产实践、科技创新相结合,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科学商店、水族诊所直接面向社区,面向市民服务。

  

4改革思路与方案

1)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升中心管理水平,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教学与科研互为支撑。

3根据科研、生产的实际情况更新实验内容,把相关成果及时补充进实验教学中,加速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成果转化,使之适应创新型水产科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4)加强实验教材的建设,尤其是做到水产科学核心课程特色教材系列化。

5)加强网络教学,特色课程如国家级精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上海市精品课程“养殖水化学”、“海洋渔业技术学”“、”“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水生生物学”等的教学视频材料逐步上网,便于学生自学和复习。至2008年底,全部课程均已纳入学校天空教室系统,教学资料全部上网,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综合训练和科技创新的成果亦及时在网上公布,起到引领和鼓舞的作用。

6)加大中心的共享性和开放度,做到大型设备教学与科研共享、实验室间公用设备共享、校内资源预约共享、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共享。

7)继续做好新校区中心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强硬件条件的建设,使中心呈现有文化底蕴、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新气象。

8)创建国家级水产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支撑条件

上海海洋大学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产学一级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学),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养殖、捕捞学、水生生物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渔业环境保护与管理、渔业经济与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点,4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建有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环境研究中心、水域生态环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鱼类研究室和标本室。学校有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成员4名。 十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有50余项,国内首创和先进水平有80余项。学校强大的学科支撑、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中心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学科支撑和高水平人才资源。

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依托其中的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捕捞学、水生生物学),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工程)、4个上海市教育高地(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原水生生物学))和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等所提供的强有力的学科和师资支撑。

6、实验教学总体情况

  

证一跟踪”,阐述中心主要面向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开设31门实验课程,每年授课学生近1000人(以2008学年为例,共976人),实验教学工作量达168400人时。

同时,中心的学科基础教学实验室还面向学校其他专业,提供生物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实验课程的教学,每年工作量约为31700人时。

中心还开展了大量综合实践训练、大学生创新活动,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工作,每年工作量约为49900人时。

以上合计,本中心每年完成250000人时的实验教学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