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多次专题研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实验教学队伍进行规划和建设。
1、学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
根据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完善“管理人员+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教学队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根据中心实验教学的类型和工作量,合理设置实验教学队伍的编制、岗位。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五年内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100%得到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实验指导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70%以上具有硕士学历。形成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勤奋敬业、热爱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力强的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结合的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2、政策与措施
(1)进行实验教学队伍人事制度改革,实验教学队伍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按需设岗,评聘分开。岗位聘任制度中,体现实验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
(2)由具有高级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者担任管理人员。各专业实验室设立负责人1名和实验技术人员1名,面向校内外公开选拔,全面负责实验室管理、运行和安全,同时聘请2-3名教师担任实验指导。
(3)中心管理人员全部为专职,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实行专兼职结合,岗位聘任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根据中心《主任岗位职责》、《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等的规定,对教师进行考核,加强对实验教学队伍的管理。
(4)根据我校《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攻读学历(学位)等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在师资培训经费、工作量安排等各方面创造条件,使实验教学教师有机会进一步深造,从而全面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
(5)新上岗的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中心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了解中心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由中心主任负责,组织对他们岗位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
(6)对新聘教师,实行“一师三证一跟踪”制度。中心指定专人指导,指导教师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指导教师结合新教师的自我发展计划和中心的需要,对新教师制定培养计划并负责实施。而指导教师的工作作为其岗位职责的一部分将由中心进行考核。
(7)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提升专业素养;借助国家精品课程培训平台,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交流平台,以及各类实验教学研讨会、培训班等,培养其实验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
1)(8)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并给予计算工作量;对于所指导的项目获得突出成绩的指导教师,在项目结题验收后给予表彰奖励;在聘任考核以及申请重要岗位时,所取得的成果视同级教学成果奖或精品课程第1负责人认定。
3-2.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结构状况
1、实验教学队伍组成
本中心已建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指导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这支队伍是学校实验教学的核心力量。
专职:兼职= 35:38
校内实验教学队伍组成如下:
学历构成:博士:硕士:学士及以下 = 36:22:15(数量)
博士、硕士、学士及以下所占比例: 49%、30%、21%
职称结构:正高:副高:中级:初级 = 34:19:12:8(数量)
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所占比例:47%、26%、16%、11%
年龄构成:≥45岁:35-44岁:<35岁=24:27:22
≥45岁、35-44岁、<35岁所占比例:33%、37%、30%
2、培养培训优化情况
中心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各种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国内外交流等,使中心教师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教育理念,学术水平、技术水平、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实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002年中心成立以来,通过攻读学位而提升了学历的人员已达11人,参加国内各种业务培训达90余人次。61%的教师曾出国交流访问;30%的教师有在国外2个月-3年的学习经历;实验技术人员中80%以上参加过各类实验专题培训;全部实验教学人员均参加了安全管理培训。迄今已有6名教师赴澳大利亚参加为期2个月的双语培训,为回国后开设双语课程打下了基础。
(1)根据学校有关教师学历(学位)的有关政策规定,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攻读外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多为学科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师;二是在本校攻读硕博士学位;三是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后两种情况以专业特色实验课程的教师居多。
(2)创造条件使实验教师参加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近年来,中心组织教师分别走访了华中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观摩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指导教师等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
(3)通过各类专业仪器设备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近年来,中心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其中有一部分为高新设备。中心组织教师参加这些专题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加以使用。同时,中心定期邀请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仪器设备制造商和营销商,为我们介绍新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
(4)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使教师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3-3.实验教学中心队伍教学、科研、技术状况(教风,教学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承担教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对外交流等)
1、教风
实验中心人员积极参加各项教学和改革工作,按照实验教学规律,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把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充实到教学中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干劲。他们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严谨求实的作风感染、熏陶学生,用自己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洒脱大度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他们热爱实验教学工作,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备课,认真准备,实验教学精益求精。
2008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距市区80公里远的上海临港新城,?xml:namespace>
2003年至今,中心连续两次被评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获校实习教学先进集体2项,上海市实验教学先进集体2项;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教师获全球水产养殖联盟终身成就奖、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成就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王武),农业部科技入户首席专家1名,上海市育才奖2人(魏华、江敏),上海高校教学名师3人(唐文乔、王武、陈新军),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3人(江敏、戴习林、陈新军)、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人(何培民、严兴洪、李家乐),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人(王武、李应森),以及其他省部级个人奖项十余人,还有多人获得各类校级奖项。
2、教学科研能力技术能力与水平
中心主任、各专业教学实验室主任都是学校科研骨干教师,每人都承担了2-4项国家级、省部级或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及教研项目。
近五年来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13项。
中心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中,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上海市精品课程8门(生物饵料培养、养殖水化学、海洋渔业技术学、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校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课程建设优秀奖8门。
发表教研论文31篇。在中心教师的指导下,近五年本科生发表论文26篇。
3、承担教改
五年来,中心教师共承担了教学研究项目总计60项,其中上海市教研项目2项,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12项,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19项,校级教研项目27项。
2002年中心实验类型基本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06年为止,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达到了74%。
2005年设立创新实验室,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资助本科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成立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审批小组,更有效地支持和管理学生创新活动。
2006年,对实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大约75%实验课为独立开设实验课程。构筑了“学科基础、专业特色、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四大实验教学模块。
2007年起,在科技创新平台进行重大突破,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人由原来的三年级以上为主前推至一、二年级;在教育高地平台建设、科学商店、水族诊所方面加大推进力度,极大地提高了中心的社会知名度,也为水族科学与技术这一从古老的水产养殖衍生出的新学科显现出蓬勃的成长态势。
2008年起,继续加大网络平台的建设。
4、科研项目
(1)近五年来,中心教师共主持或参加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 5万元以上经费的课题205项,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其中国家支撑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70项。
(2)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等总计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1项公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及其他奖项16项。
(3)发表研究论文879篇,其中SCI文章67篇,EI文章11篇,同时被EI、SCI收录的2篇,日文期刊发表2篇。
(4)出版高水平教材、教学参考书及学术专著50部,在编规划教材14部。
(5)已申请专利40项,获得授权19项。
5、成果应用
(1)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最新的实验技术、最前沿的科学原理通常来自于科研实验,中心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及时学到最新的实验技能。
(2)教研成果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
五年内,中心教师承担了60项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创建了2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上海市精品课程,而这些课程全部含有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对理论、实验教学模式、手段的研究使实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而实验教学的提高又使整门课程的水平得以提升。可以说,水产科学领域专业的课程,如果没有实验教学的支撑,通常很难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上更上一个台阶。水产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定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3)实验教学团队的努力促成了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形成
中心建有一支团结、奋进,热爱学生、热爱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他们认真探索实验教学的真谛与奥秘,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对实验中心的定位、规划,实验室的建设,资源的共享,实验技术与手段的改革等达成了共识,最终建成了“学科基础、专业特色、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四大模块的教学体系,对每个模块的实验内容、培养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使中心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和创新的人才孵化基地。
(4)从实验室内走出去,开辟科技创新新领域
教师和学生们从传统的实验室内做实验,逐渐向外延拓展。从室内走向野外,从老师教转向自主学,从象牙塔走进社会。从2005年起的创新项目,到2006、2007、2008年的水族诊所、水族教育高地创新实验室、科学商店等,中心的每一步改革举措都围绕着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大原则(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展开。
上海市首家“水族诊所”在中心开设,所长为中心老师,医生和护士均是我们的本科生,诊所一经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既解决了市民饲养水生宠物的难题,也有助于观赏鱼产业的蓬勃发展。对学生而言,看病的实践既是教学学习,又是科学研究,还要有一种人文关怀。CCTV-7《科技苑》栏目还专门为“水族诊所”录制了专题片。开设迄今已接纳病患384次,治愈率达70%。有些市民由于要出差或出国,他们还会把水族宠物带到诊所代为照料。以学生为主体开辟的 “水族科学服务部”科学商店进驻社区,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5)中心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在上海市科技馆、上海市自然博物馆、上海水族馆、长风公园海洋世界、校水生生物标本馆、校鱼文化博物馆、鱼类标本室等处都能看到我们学生的身影。2007、2008连续两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休闲水族展上,中心教师成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我们的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志愿者。借会展之机,连续召开了两届水族科学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使水族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对未来有更新的认识。中心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创业能力,近三年,每届毕业生中都有2-3个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自主创业项目。
6、对外交流
1)与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越南、埃及等国的27所学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日本的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京都大学、东京海洋大学、三重大学等,韩国的釜山国立大学、济州国立大学、丽水大学等,美国的Georgia Southwestern State University, Auburn University, Texas &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ty等。与日本北海道大学、东京海洋大学、三重大学等高校的3+1模式,让我们的优秀学生在完成国内3年的学习后,前往国外高校开展1年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实践。这些学生出国后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对方学校的极大关注,3年来,参加3+1模式的全部学生均得以留在国外继续深造。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等高校的2+2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另一条求学的途径,2008、2009两年共有8名学生赴美交流;与澳大利亚Jamescook University的2+2合作也已启动。
2)中心一方面派出教师到国外或者国内重点大学相关实验室进行进修访问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室进行讲座和学术交流。此外,中心还经常接待国内外来宾参观和交流。